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考试频道 > 高考 > 2010网络校园开放日(弃) > 浙江工业大学 正文     
浙工大首批7个省“重中之重学科”建设成效显著
2010年06月21日    浙江在线·高考频道  http://gk.zjol.com.cn

  今年的4月和5月,浙江工业大学第一批7个“重中之重学科”顺利通过了省教育厅的验收。验收中,专家组充分肯定了我校在省“重中之重学科”建设期间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并就学科未来的发展建设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省“重中之重学科”建设既是客观要求也是内在需要

  2005年以来,为推进省属高校学科建设,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水平和效益,省委省政府在全省高校中遴选了20个优势学科确定为省属高校首批“重中之重学科”。省财政四年间每年安排1亿元设立“重中之重学科”建设专项资金,主要用于“重中之重学科”的条件建设、队伍建设、开放基金和学术交流等,各高校按照不少于1:1的比例进行经费配套,给予重点培育和扶持。

  在全省第一批的20个“重中之重学科”中,浙江工业大学就有7个,成为了拥有“重中之重学科”最多的高校。为此,我校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以校长挂帅的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和人才队伍建设领导小组,对“重中之重学科”的发展、管理等制定了科学、详细的战略规划。

  校长张立彬说:“省政府花大力气支持我校‘重中之重学科’的发展,是省委、省政府对我校的信任和要求,也是学校发展上层次上水平的一大契机。我们要高瞻远瞩做好学科规划、着力研究管理机制、合理使用建设经费。”

  集聚专家智慧做好学科规划

  学科建设是大学建设的龙头,在高水平大学办学中处于核心地位,具有基础性、全局性、标志性的意义,而学科特色正是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

  学校要落实“省部共建”的各项要求,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的区域示范性大学,就必须进一步高度重视学科建设,科学规划学科发展,整合和优化学科结构,强化学科优势,形成鲜明的学科个性和特色。

  四年多来,学校党委行政高度重视“重中之重学科”建设这一有力推动学校发展上层次上水平的难得契机,精心谋划,积极创造条件,努力推进建设工作。

  为确保“重中之重学科”一开始就能高起点发展,学校集聚校内外专家智慧,做好科学发展规划。如聘请了省内外知名专家担任“重中之重学科”学术委员会委员,对“重中之重学科”建设计划任务书进行了充分论证,在学科建设目标、学科软环境建设、旗帜性人才的引进与支持力度、公共平台建设、资源共享、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率和完好率、技术支撑人员的配置等问题上提出了大量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同时,学校整合资源,在资金、用房、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给予全方位的保障和支持。为尽可能优化人、财、物资源配置,提高“重中之重学科”经费的使用效率,学校还积极探索寻找符合学科成长规律的长效管理机制,以促进“重中之重学科”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学科平台建设、学科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工作的顺利开展。

  “重中之重学科”建设成效显著

  经过近五年的建设,第一批建设的7个“重中之重”学科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平台建设和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效,获得了一批标志性的成果,为学校和学科的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推动了学科平台的高水平建设

  得益于“重中之重学科”建设经费大手笔投入,各学科点软硬件环境迅速得到了改善,“重中之重学科”建设不仅提高了学科的综合实力,也提升了我校在国内同类院校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学科平台建设驶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学位点的建设是学科建设的标志,是学科进一步发展的基础。2005年,工业催化、生物化工与应用化学联合化学工程与化工工艺一起成功申报“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实现了我校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零”的突破,并成为省属高校首批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之一。2007年,机械电子工程与先进制造技术与装备学科等学科合作,申报成功机械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二级学科博士学位点、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使得我校在省属高校中率先建立了从本科、硕士、博士直至博士后的机械工程领域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2007年,工业催化学科申报成功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为申报工业催化国家重点学科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依托“重中之重学科”,学校拥有了绿色化学合成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科技部能源材料及应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特种装备制造与先进加工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制药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生物转化与生物净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过程装备及再制造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这些高层次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为学校学科水平的快速提升创造了良好的机会。

  培养和集聚了一批高层次人才成为学校创新性人才培养的主力军

  随着“重中之重学科”平台的建立,一批海内外的优秀人才汇集到学科中来,年轻学者快速成长并脱颖而出。我校7个“重中之重学科”中,拥有院士1人,产生长江学者1人,省特级专家4人,钱江学者3人以及一大批具有学术潜力的青年学术骨干,各项人才指标均占学校比例达70%以上。

  生物化工学科在高水平的学科起点上,筑“巢”引“鸾”,引进了“中国生物农药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寅初为学科建设总指挥。沈院士把自己多年来积累的研究成果、课题等让给年轻人来做,带动了一个学科和一大批年轻教师的快速成长。在沈院士的指导下,生物化工学科带头人郑裕国教授从一名普通的青年教师成长为国内生物化工领域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年轻学者,一批年轻的学者活跃在科学研究的前沿。

  2009年,工业催化学科带头人李小年教授入选该年度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成为我校首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也是浙江省属高校中申报成功的首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同时也是全国高校工业催化学科中两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之一。

  正是在高水平的学科平台上,一大批高层次人才和年轻学者“抱团”组建了学科创新团队,形成了一定的人才梯队。他们承担和参与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省重大科技专项项目以及省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工作,同时,他们也成为了一大批创新性本科、硕士、博士生培养的主力军。

  “学科建设水平是学校办学实力的重要标志,师资为核心。”研究生院(筹)常务副院长李小年说,“学校的中心任务是培养人才,通过学科水平的提升,科研实力的增强,自然将汇聚和培养出一支高水平、有影响力的师资队伍,有了高水平的老师才更有可能培养出一大批富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学生来。”

  据统计,7个“重中之重学科”,每年都会邀请百余名国内外的知名专家教授前来讲学,为学生带来前沿的科技研究信息。学生做科研助手,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参加各类课外科技竞赛,申请各类专利……7个“重中之重学科”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当成人才培养的中心任务来抓。5年来,学科的学生共获得全国和全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和一二三等奖近50项。很多学生考取了国内外顶尖高校继续深造,相当一些学生进入行业著名企业工作并成为企业骨干。

  承担了一大批高层次科研项目

  “重中之重学科”建设使学校承担国家级、重大国际合作等高层次科研项目的能力明显提高。学校已经获得了一大批“973”、“863”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

  5年来,7个“重中之重学科”共承担国家级项目165项,省部级项目440项,申请发明专利474项,授权发明专利229项,发表三大索引论文1365篇,各项指标占全校的比例分别为59%,55%,35%,49%和44%。

  2008年,环境工程学科获得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资助项目2项,其中刘维屏教授主持的课题“持久性有机物的界面过程与跨介质环境行为”获资助经费480万元;盛光遥教授主持的课题“农药在设施作物和土壤中的代谢、积累及其调控”获资助经费450万元,标志着我校在承担国家高水平基础研究项目上又有了新的突破。

  2009年,环境工程学科负责人陈建孟教授主持了“863”计划重点项目“硫化氢和恶臭性典型废气净化技术与设备”,总经费达1641万元。

  2007年,制药学科承担了“绿色化学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及其在化学原料药生产过程中的推广应用”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科研经费达3349万元。

  2005年,机械电子工程学科袁巨龙教授申报的“先进陶瓷精密高效加工技术基础研究”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立项,经费150万元。这是我校在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首次独立申报并成功获得立项;2008年,环境工程学科刘维屏教授申报的“持久性有毒有机物的环境过程、毒理效应及其对映体选择性”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总经费200万元。

  2006年,工业催化学科与中国神华煤制油有限集团合作,成立了神华浙工大创新工程中心,并承担了国家能源战略领域中的关键技术研发项目“煤清洁利用转化催化技术”,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目前已完成小试、中试和工业放大,成功地开发了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催化剂配方和制备工艺,神华浙工大创新工程中心成为我国煤清洁利用催化技术的重要研发基地,为国家实现能源战略目标提供了科技支撑。

  2007年,先进制造技术与装备学科承接海军装备部重大型号工程项目,项目经费实到款610万元,实现了学校重大军工项目的突破。

  2005年,机械电子工程学科张立彬教授与意大利Bologna大学合作研究的“大规模定制的农机产品可重构模块化设计新方法及其应用”项目获科技部立项,资助经费60万元。这是我校首次获得“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计划”类的项目。

  催生了一批国家级科技奖项

  “一个学科的家底殷实了,出成绩、拿国家科技大奖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2005年以来,浙江工业大学共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国家发明奖7项,其中出自第一批“重中之重学科”的有4项,正是“重中之重”学科的建设为这些大奖的诞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005年,应用化学学科由徐振元教授主持的“年产3000吨高质量毒死蜱技术开发与应用”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07年,制药学科带头人苏为科教授主持的“替代光气、氯化亚砜等有毒有害原料的绿色化学技术开发及推广应用”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2008年,由生物化工学科带头人郑裕国教授主持的“高纯度井冈霉素生物催化生产井冈霉醇胺的产业化技术开发”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2009年,机械电子工程学科张立彬教授主持的“邮资机关键技术及其应用”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助力地方经济转型升级

  7个“重中之重学科”充分发挥高校带动产业的作用,紧跟国家和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与形势,有效对接国家科技战略、浙江省区域科技创新重点和企业科技需求,着力提升创新服务能力,在服务国家经济建设特别是助力地方经济转型升级中担当了重任。不少科研成果、发明专利已经实现了成果转化,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据统计,7个“重中之重学科”在服务浙江经济转型升级中,领域已经渗透到了众多浙江省的主导产业,如医药、精细化工、先进制造业、生物技术、环境保护等。与省内外的数百家企业建立合作,科研经费到款额累计近5亿元,占全校科研经费到款数的36%,为我省的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近年来,以沈寅初院士、郑裕国教授带头研发的井冈霉素、虾青素等微生物生产工艺,张立彬教授带头研发的邮资机关键技术及应用,刘化章教授带头研发的A301、ZA?5型低温低压氨合成催化剂,徐振元教授带头研发的年产3000吨高质量毒死蜱技术,苏为科教授带头研发的用双(三氯甲基)碳酸酯替代光气、氯化亚砜等有毒有害物质生产氯甲酰胺等科研成果,都已经实现了较大规模的产业化,为促进浙江区域经济发展、提高浙江自主创新能力添砖加瓦。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教育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教育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教育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教育频道"的电头。
相关稿件  
  分数线排名比照 更多
  ·2009年浙江省文理科第一批首轮投档分数线
·2009年浙江省文理科第二批首轮投档分数线
·2009年浙江省文理科第三批首轮投档分数线
·2009年全国211工程高校第一批首轮投档分数线
 
 
  院校动态 更多
  ·浙工大新推学籍预警 过程管理让“颜色”变淡
·台州学院2010年招生计划
·绍兴文理学院浙江省2010年招生计划
·绍兴文理学院2010年招生章程
 
  专业选择解读 更多
  ·盘点:2009年“冷热”就业专业
·浙江省高职高专重点专业名单
·浙江省本科高校重点专业名单
·211院校重点学科不完全搜索
 
 
  报考指导 更多
  ·【讲堂】2010年新课改高考政策及志愿填报技巧浅析
·【讲堂】规避风险 正确定位 理性选择
·【讲堂】新高考评价选拔模式中的平行志愿填报
·【讲堂】谨记:社会需求 实力匹配 兴趣爱好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在注册后发表评论。
输入答案:
123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7号

网站简介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