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 亲子 | 小记者 | 高考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考试频道 > 高考 > 高校网络校园开放日 正文
浙工大高等教育研究的起步与拓展(上)
2012年06月18日     浙江在线·教育频道  http://edu.zjol.com.cn

  大学在漫长的办学历程中逐步创造积淀起来的文化,既是对办学历史的精神记忆,更是一种价值取向,是推动大学进步与提高的原动力。然而,大学的记忆,最可贵的又在于学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回忆在我校40年的工作中,曾有一段从事高等教育研究的经历,正值高等教育学科在我校起步与拓展的阶段,见证了这一学科的发展进程。

  我国高等教育研究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一门系统的学科,起始于改革开放之后。高等教育研究又随着高等教育的恢复、改革与发展而不断拓展和深化。1983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也就是在这一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高等教育学正式列入学科专业目录,标志着高等教育学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颁布,对高等教育目标、体制、结构等进行了全面的调整和改革,极大地促进了高等教育研究的发展。我校于1985年2月建立高等教育研究室,后来又在1991年设置政策研究室,与高等教育研究室合署工作。研究方向是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管理学和高等教育经济学等方面,同时承担本校的改革与发展问题研究。1995年改称为高等教育研究所。

  我对高教研究的关注和参与,始于1983年2月在华东师范大学参加由教育部举办的高等学校干部进修班,有机会比较系统地学习国家教育工作法令、规定,学习教育理论与高等教育管理知识,以及外国高等教育发展状况等,思考与研究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问题。随后,参加了华东地区高等教育管理科学研究会,以文会友,参加每年的学术年会活动。因此,对高教研究逐渐产生了兴趣。1987年7月,我调入高教研究室工作。在组建研究工作团队、选择研究方向与课题的同时,策划筹办高教研究的学术刊物。

  经过近半年的筹备,《高教与经济》季刊于1988年2月经浙江省新闻出版局批准出版。当时提出了“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贯彻以深化高教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为宗旨,突出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积极为经济建设服务为特色”的办刊方针。从刊物的名称,到办刊方针的确定,企图跳出就高等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的狭隘思路,着重从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背景来认识与研究高等教育。在这样一种思想指导下,当时比较注重高等教育经济学的研究与组稿。教育经济学在当时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它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最先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我国的研究工作始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改革开放后随着教育和经济迅速发展而产生的。《高教与经济》在办刊初期,曾结合当时我们研究课题的进展,刊载了有关高等教育经济学方面的系列论文,诸如高等教育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教育投资及其效益,提高办学效益及其途径等问题。在栏目设置上,曾经有过的“高教?经济?人才”、“企业家谈高教”、“产学合作”等栏目,是众多高教研究刊物中所独具的。刊物特色鲜明,受到较为广泛的好评。《高教与经济》与国内众多的高校建立刊物交换关系,为著名的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社会图书馆所收藏,并为在高教界具有权威的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和南京理工大学《高教文摘》等刊物所转载或摘录。

  《高教与经济》的创办及其办刊过程,对我校开展高教研究和高教研究室的工作是极大的促进,激发教师和管理工作者的高教研究热情,凝聚研究力量,有益于提高办学水平和扩大社会影响。刊物的编辑出版发行均由高教研究室承担,编辑人员又是研究人员,办刊与学术研究相结合,不仅有利于提高业务能力和学术水平,而且有利于提高刊物的质量,更好地发挥高教研究机构的作用。时至今日,《高教与经济》的编辑人员已几经新老更替,刊物仍在继续出版发行。20余年来,它客观地记录了我校改革与发展的历程,反应了高教研究的轨迹,在服务于高等教育实践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我校高教研究室成立以后,积极承接研究课题,组织开展研究工作。1986年初,承接了省科委的软科学研究课题“浙江科技人才战略研究”,由当时副院长兼任高教研究室主任的项浙学教授担任课题组长,主要研究人员为石亚泉、夏振鲁、林宝琨、沈振闻、徐湄荃、蒋百芬等12人。课题研究报告在分析浙江省科技人才现状、科技人才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基础上,抓住了科技队伍建设问题的关键和核心,论述了两栖型人才的地位和作用,企业科技人才的合理结构,人才合理流动以及软科学人才培养等问题,从科技人才体系结构优化的战略高度,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对策建议。1987年12月,浙江省科技发展对策研究中心将课题组的“浙江科技队伍建设中的几个战略问题”研究报告,以《软科学研究通报(一)》印发,并在“编者的话”中提出:“课题在分析国内外科技人才、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结合浙江的实际,提出了加强人才市场的建设和培养两栖型科技人才等有益的见解,将对本省各级领导部门的决策起到一定参考作用。”这项课题成果经过省科委组织的专家评审,被评价为“见解新颖,观点正确,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

  1987年底,我们承接了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下达的研究课题“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经济学问题的研究”,列为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七五”规划第一批重点课题,也是我们开展教育经济学研究的第一个课题。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职前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就是在这一时期陆续建立起来的。1987年全国短期职业大学已发展到122所,它以教育改革的姿态成为当时我国高等教育一种新的办学形式。由于它是一类新型的学校,办学中存在诸多问题有待于研究和解决。课题组有我和夏振鲁、陈世瑛、王欣、薛蓉、李建成等11人组成。在经过多视角的调查研究基础上,着重就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办学规模与效益,结构与效益,教育经费来源的多元化,以及提高办学效益的途径等问题开展研究。于1989年9月写出了8万余字的研究报告,并以系列研究论文形式陆续发表在一些学术期刊上。如刊载于由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主办的《高等职业教育》1989年第3期上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规模与效益”一文,列为该期的首篇,并写了编者按语:“浙江工学院林宝琨同志收集了大量可信服的资料,就职业大学的规模与效益问题,作了精辟的分析,还提出了增强办学效益的一系列很好的建议。由于不是空发议论,而是采用与普通大学,与其他各类学校比较研究的方法,用事实、数字推理。因此,这篇文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这项研究成果于1990年底获得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优秀成果二等奖和浙江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高校学生校外实习和社会实践问题及其对策研究”是列为省教委1990年的计划研究课题。当时,由于高校学生校外实习和社会实践遇到了许多困难,成为严重影响教育质量的一大难题,因此该课题研究受到省有关部门的重视。由我与陈世瑛、郭石明、李建成、唐传和、薛蓉、王欣等人组成的课题组,从当时学生校外实习所存在的实际问题出发,重点对生产实习的共识、体制、基地、经费、改革途径等五个方面进行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改革措施,为有关部门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决策的理论依据和具体的改革思路。经过近两年的工作,提供了近6万字的研究报告。研究成果经过专家评审,被省政府有关部门采纳,反映在相关的四个文件和改革举措中,并在省高教学会年会上被安排作专题发言。研究报告内容以系列论文形式相继在《中国教育报》、《吉林教育科学》和《上海高教研究》等报刊上登载。这项研究成果在1992-1993年先后获得了中国高教学会科研成果一等奖和浙江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等五项奖励。

  随着高教研究成果社会效益的扩大,我们承接的高教研究课题也逐年增加。承接了省教委下达的“浙江省普通高等教育科类结构优化研究”(1991年)和“产学合作教育机制及其运行研究”(1992年)等课题,并承接了省高教学会的一些研究课题。同时,校内的研究课题也逐步增加。

  我校在高教研究领域的社会影响及其认知度,是随着研究工作的展开,研究成果的取得及其社会影响的扩大,以及《高教与经济》杂志的编辑出版而不断提高,受到较多的赞誉。这些可以从我们参与的一些全国性、地区性的高等教育研究学术团体活动中所感受到。我参加高教研究学术团体活动最先是华东地区高等教育管理科学研究会及其每年的学术年会,1988年该研究会成立浙江分会,我被推选为理事,并分工做学术交流工作。参加省高教学会的活动比较多,在1989年省高教学会第二届理事会上我被推选为理事,后又担任副秘书长,这样不仅参加学术交流活动,还参与学会一些具体工作。1991年,我校高教研究室和杭州大学高教所、浙江大学高教所一起策划筹建浙江省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会,并在随后的成立会上,我被推选为副理事长,郭石明为副秘书长。这是一个以全省高校的高教研究机构为主体的学术团体,也是省高教学会的主力军。1992年,我被推选为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理事,后来又被表彰为学会优秀工作者。在90年代初,针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高等教育与沿海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以及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等当时的热点问题,高教界开展了一系列的研讨,我们应邀参加了有关这些问题的全国性、区域性以及某些大学为主发起组织的专题学术研讨会。同时,还参加了诸如全国化工高等教育研究会、华东地方工科高校高教研究协作组等学术团体及其举办的学术年会。能够经常参加一些学术交流活动,以文会友,共同研讨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热点问题和理论问题,对扩大视野,提高研究水平和促进我校的改革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我校高教研究室在承接省有关部门和学术团体的研究课题的同时,积极参与本校的改革与发展问题研究,曾经一度同时成为学校的政策研究室,承担学校的发展规划、综合改革方案的研究与起草等工作。而广大教师和管理工作者结合各自的工作实践,开展相关的教学和教育管理研究,研究的内容与范围涉及办学的各个层面。

  我校第一个十年发展规划——《1991-2000年发展规划》的研究与编制,对学校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亦是我校高教研究一项具有历史意义的课题。该项发展规划的研究与编制工作起始于1990年7月,9月正式成立规划办公室,以高教研究室为主,有关职能部门和研究人员共8人组成工作班子。十年发展规划不仅是一项未来研究,需要运用未来前景分析预测方法,而且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研究,必须建立在现实可行的基础上,去追求可能争取和实现的发展目标。在发展规划的编制过程中,同时开展了规划参照系统的研究与编写,尽可能详尽地了解全国同类高校的办学状况,吸取他们的办学经验,同时对国外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趋势、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对我校的影响及其需求等情况做出判断。十年发展规划经过半年多时间的研究形成初稿,于1991年4月经教代会审议通过。在实施过程中,对学校的年度工作计划发挥了指导作用,并为1992年制订学校综合改革方案和利用张子良先生捐款项目而编制的《浙江工业大学建设方案》提供了依据。

  在我国的高教研究中有一个鲜明的特点,是以学科建设促进高教研究的发展,而又以服务高等教育实践引领高教研究的方向。90年代初,全国高校纷纷开展综合改革,高教研究工作者也随之开展高校综合改革的研究。我校曾为浙江省高校综合改革的试点单位。省高教学会给我校下达一项“地方高校综合改革研究”课题,由姒承家和我承担,1991年5月结题,研究报告刊载于当年的《高教与经济》期刊上。1992年5月,我在参加省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会召开的关于高校综合改革研讨会后,又在6月初参加由江西工业大学主办的华东地方工科高校高教研究协作组的学术年会,主题是高校综合改革的思路与方案。返校后,即按学校党委屠书记的意见,着手起草我校的综合改革方案,经汇报与修改后,提交7月初召开的学校中层干部会议讨论。由此可见,当时我校的高教研究,是以高等教育问题研究为主,以办学实践需求为指向,其主要任务是服务实践、服务决策。

  到了90年代中期以后,我校教师和管理工作者参与高教研究的热情不断提高,发表的研究论文也逐年增加。1993年,我离开了高教研究室,但是仍结合工作岗位的实践参加研究工作,从专业研究者转变为业余爱好者。研究课题没有间断,先后参与了省教委计划项目“产学合作教育研究”与“高校校办产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研究”、全国化工高教学会计划项目“高校校办产业发展问题的研究”等,研究论文发表在相关的学术刊物和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全国化工高教学会“九五”教育研究课题论文集》一书。1998年退休以来,仍参与校老教授协会承接的一些研究课题,诸如“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优秀生培养方案的研究”、“高等学校精英教育定位问题的研究”和“大学文化力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等。

  回顾我校高教研究近30年的发展历程,尤其是自己经历过的我校高教研究起步阶段和开拓过程,令人难忘。现在,我校的高教研究已是一派欣欣向荣和人才辈出的景象,由高教研究所及其编辑出版的《高教与经济》和《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学术刊物、《浙江工业大学报》、教务处及其掌管的教改基金和广大教师与管理工作者一起结成的学术共同体,不断拓展高教研究领域,服务于高等教育实践,服务于我校的改革与发展,造就成为我校社会科学研究中硕果累累的领域。我校正在实施的第三个十年发展规划,迈向新的发展台阶,更需要强化高教研究,开展前瞻性、战略性、开拓性和创新性的研究,为实现规划目标、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向。

  高教研究的成果及其所显示的研究能力,越来越体现一所大学的综合水平和远见卓识。对于一所已有近60年历史的大学,积淀在一代代大学人心灵深处的文化认同这一“无形的心”,尤其是体现在学术文化所特有的历史创造及其传承积累,正是大学迫切需要提升的一种软实力。

  珍惜过去,记住曾经有过的故事。大学故事的集成,彰显大学文化的积淀,必然富有借鉴意义。

浙江工业大学2014年网络校园开放日

浙江工业大学2016年网络校园开放日

浙江工业大学2015年网络校园开放日

2013年浙江工业大学网络校园开放日

2013年浙江工业大学网络校园开放日

2012年浙江工业大学网络校园开放日


浙江高考直通车 微信号gk85310982


  总监:徐嫣嫣 电话:0571-85311767
  副总监:吴文建 电话:0571-85310982
  主任助理/内容主管:何俊 电话:0571-85310597
  少儿艺术团:裘竹如 电话:0571-85310597
  活动主管:成竞 电话:0571—85311750
  编辑:余新花 电话:0571-85310982
  记者:吴俏婧 电话:0571—85311067
  记者:原野 电话:0571—85311750
  策划:茹亿 电话:0571-85311029
  传真:0571-85311750
  广告联系:0571-85310982
  欢迎教育机构、媒体、高校、出版社联系合作!
2013高考直通车-考试频道-浙江在线

2013高考直通车

录取查分

网络咨询会

校园开放日

【教育职能部门】

【教育媒体合作

【战略合作院校】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