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号:GK85310982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考试频道 > 高考 > 知识集锦 正文
阅卷组与您分享:语文主观题得分技巧
2015-12-10 17:35:28  来源: 浙江在线·教育新闻网    编辑: 成竞

  2015高考语文部分主观题原题

  从易错题看薄弱点

  2015年高考浙江语文试卷,坚持着一贯风格——贴近现实生活,注重传统文化。虽然试题稳中有变,变中求新,但无论材料的选择,还是考查的重点,都体现了语文学科重基础、重能力、重素养的特点。

  阅卷中发现一些考生的薄弱点,值得语文教师和高三学生重视。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其二是鉴赏能力有待提高

  从阅卷情况看,古代诗文阅读部分的一些小题得分都比较低,这与多数考生存在的文言文基础不扎实、文言语感不强的弱点密切相关。例如19题,是考生熟悉的断句题,赋分3分,平均1.1分,得分率只有37%,零分者颇多。举例如下:

  例1-1.先是郡将欲楼居/材既具/侯命取以为阁/辟其门而重之凡/学之所宜有无一不备

  例1-2.先是郡/将欲楼居材/既具侯命/取以为阁/辟其门而重之凡学之/所宜有无一不备

  上面两个例子在考生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暴露的弱点也很明显:一是对高中教材中的文言文学得不扎实(如“先是”句,《项脊轩志》中就出现过),二是对基本的古汉语表达特点不熟悉,导致许多考生对文言句子缺乏必要的判断能力。这种弱点也同样在第20题的文言文翻译考查中暴露出来。

  第20题共有两个文言句子的翻译,得分比较低的是第一个句子的翻译,赋分3分,平均1.5分,得分率50%。我们可以从下面的例子来看看考生的问题所在:

  例2-1.现在我们州内外的事情刚刚有所安定,还有谁比这更早呢?

  例2-2.现在我们州内外的事已经安定,谁能提前这样呢?

  两句翻译都把“孰”简单地理解为“谁”,却不清楚“孰”在文言文中可称代的不只是限于人,例2除了“孰”理解有误,连句式也没能掌握;此外,例1把“先”译成了“早”,例2则把“略”译成“已经”,把“先”译成“提前”,这些都说明考生平时对常见文言虚实词的掌握不到位。

  23题是对古代文化经典的解读,赋分2分,平均0.5分,得分率只有25%,明显偏低。分析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不同于往年的《论语》鉴赏考查,阅读材料是陌生的,这对于文言基础薄弱的考生来说,无疑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二是不少考生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比较弱,不能准确理解文意和题目要求。所以,有的考生就填一个“气”字,失之于宽泛,有的填写不相干的内容,如“心”、“当大任而不动心”等等。

  除了以上这些考题,第6小题也不能忽略。虽然这个小题得分率在60%,但考生对基本的古代文化常识认知上的缺失,仍应引起重视。本题立足于文化,要求考生根据古人名、字之间的意义联系,据“名”(璋、冠群)取“字”并说明两者间的意义关联,它既涉及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了解,也考查考生对特定语言文字的解读和阐释能力。由于题型较新,加上绝大多数考生对这方面的文化常识了解不多甚至毫不知晓,所以答案显现出来的一个共同点,就是据“名”所取的“字”显得十分牵强,而对两者间关联意义的阐释,也是生搬硬套,这使得本小题得分普遍不高,下面的例子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例3-1.清涟意为出淤泥而不染,品德高尚为人正直。

  例3-2.子斌子坐章台,有王者之气,掌文武之师。

  例3-3.有条有条不紊的有着章法,做事细心,将会很稳重。

  例3-4.八斗寓意才高八斗、技冠群雄,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

  例3-5.兰芳兰芳的清雅脱俗是远在群花之上的。

  例3-6.任生冠为宦,背着责任;群即心系万千百姓。

  以上前3例是针对名“璋”取字释义,后3例是针对名“冠群”取字释义。由于浙江省高考近些年没有把古代文化常识作为考查内容,导致学生对教材中涉及的古代文化基本常识的忽视,这是需要注意的问题。

  答题中存在的第二个主要问题是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不强,这在22题的答题上暴露得较为明显。22题是诗歌赏析题,要求考生分析诗歌上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进行赏析,赋分5分,平均2.5分,得分率50%。从近年来的高考看,考生诗歌鉴赏题得分都不高,这与他们鉴赏古诗的能力薄弱有关。就多数考生而言,存在的问题是鉴赏或流于粗疏,或失于牵强,或相对肤浅,极少数考生则连鉴赏要求也不甚清楚:

  例4-1.上片着重音律,写出弹琵琶者手法之娴熟,技艺之高超;下片则融情于景,虚实相生,以想象之景衬耳边之声,表达出弹琵琶之引起词人愁绪。

  例4-2.上片主要从琵琶演奏的音律来描写,表现在“四条弦里”“穷、旧谱与新声”“律吕、底蓁”等;下片主要通过描写琵琶声勾起人的回忆来描写,通过“想关塞风寒”“相见”等表现诗人由琵琶声想起美景。

  例4-3.上片通过具体的动作描写和对音乐动作的描写,写出一个弹奏琵琶的人通过低沉的乐律来表达自己的幽情;下片通过自己听着音乐时的似醉还醒和景色的凄凉来侧面表现弹奏者的琵琶声。

  例4-4.上片写琵琶演奏的开头,表现了天然的琴声,也表达了作者的闲适幽情;下片写琵琶演奏的结尾,表现了作者因天气转晴的喜悦。

  例4-5.上片写孤独,下片写相见的乐,形成对比。

  从例1可以看出考生有一定的赏析能力,也能抓住诗歌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但是过于概括,缺少必要的具体分析;例2虽然能联系具体诗句,却不能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进行赏析,显得肤浅;例3说到了演奏者、乐律和听者的感受以及景色渲染,但分析既不细腻准确,也不完整;例4、例5除了对诗歌表达情感的把握不够准确,对赏析的基本要求也不明了,这样的考生并不在少数。

  文学作品鉴赏能力不强也在现代文阅读部分的15题中暴露出来。第15题主要考查考生对作品形象社会意义的理解,赋分5分,平均2.4分,得分率只有48%。这是一个主干性的题目,其核心就是考查学生是否真正读懂了文学作品。偏低的得分率至少说明,学生并没有比较全面地解读、把握作品的人物形象,这或许与目前不少学生主观上忽视平时的阅读有关,或许也因为题海战术让学生的视线变得狭窄,只会就题目论题目,而忽视了身边的生活,生活中形形色色的普通人。答题举例:

  例5-1.通过附近工厂工人的吃喝与老人的贫穷对比,揭露现实社会中贫富差距的严重;

  例5-2.下层人民“老头”靠捡烂纸堆维持生活却懂得省吃俭用,攒钱留下,提醒人们要节俭;

  例5-3.老人靠捡烂纸生活,但周围人却漠视,文告诉人们应该关爱周边孤寡老人,帮助他们。

  这样的分析理解在考生中算是不错的,但其对人物形象把握的深刻性和准确性显然还有差距。

  从问题中总结如何提高解题能力

  基于今年高考阅卷中考生存在的这些问题,对将要参加2016年高考的同学,提出几点建议:

  ◇重视回归教材,尤其要重视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落实和基本阅读能力的提高。这些年来的浙江高考语文试题,一直重视与教材所学内容的关联,重视对知识和能力的延伸(例如每年的文言文考查试题和今年语用第6小题的考查),因此,能否掌握教材中出现的每一个知识点,落实每一个能力要求,会直接影响高考复习的有效性。许多考生在文言文阅读考查上得分低,主要的原因就是基本的文言虚实词、文言句式没有很好地理解和掌握。今年第23小题考查对传统文化经典的解读,得分率最低,也是因为考生读不懂文中句子的基本意思,因此,平时的古代文化经典阅读训练,要把读懂文段的基本意思作为重点。

  ◇提高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要掌握古代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了解知人论世的基本原则,通过阅读训练,能够举一反三,学会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诗歌作品进行必要的梳理,既能准确把握主旨和情感,又能细致分析手法和特色,既能从面上作整体概括,又能从局部进行具体赏析。只有这样,才能比较全面、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题,分析具有特色的表现手法。

  ◇拓展阅读视野,尤其要重视对中外经典作品的阅读。浙江语文试卷历来注重选择中外经典作品作为高考阅读材料,因此,高考复习要适当拓宽阅读的视野,接触不同时代、不同风格、不同代表作家和不同主题的经典文学作品,不能完全被模拟考题牵着走,尤其不要过多地在某一种题材和风格的作品上作反复操练(例如近年来刘亮程的作品经常成为模拟考查时文学作品的阅读材料),以免浪费宝贵的时间。

  需要提醒的是,平时的复习训练中一定要勤于动笔(不要吝啬文字),勤于纠错(不能做过就算),勤于归纳(抓住答题的规律性),这样坚持下来,事半功倍的效果应该是可以期待的。

  (特约专家:范里高级教师)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教育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教育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教育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教育频道"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