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号:GK85310982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考试频道 > 高考 > 知识集锦 正文
【大纲说明】2016年浙江省普通高考『文科综合』考试说明
2016-02-24 16:17:18  来源: 浙江在线·高考频道    编辑: 施希

  Ⅰ

  考试性质与对象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

  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考试方式

  笔试、闭卷。

  二、考试时间

  150分钟。

  三、试卷结构与题型

  试卷包括Ⅰ、Ⅱ两卷。

  第Ⅰ卷为思想政治科目的必修模块,历史、地理两个科目的必修模块和指定选修(IA)模块的试题。题型为单项选择题,共计140分。

  第Ⅱ卷由思想政治科目的必修模块,历史、地理两个科目的必修模块和指定选修(IA)模块的试题组成。题型为综合题,共计160分。

  四、分值比例

  试卷满分为300分。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科目各100分。

  五、组卷

  试题按题型、内容等进行排列,选择题在前,综合题在后。同一题型中同一学科的试题相对集中,同一学科中的不同题目尽量按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

  Ⅲ

  考核目标、要求和范围

  思想政治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一)获取和解读信息

  1.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

  2.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从图、表等形式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

  3.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并整合所获取的有关信息。

  (二)调动和运用知识

  1.能够根据从题目获取和解读的试题信息,有针对性地调动有关的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做出必要的判断。

  2.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重大时事和相关信息。

  3.能够展现出检索和选用自己“知识库”中有用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

  (三)描述和阐释事物

  1.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学科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

  2.能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比较和解释有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3.综合阐释或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四)论证和探究问题

  1.根据有关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发现或者提出体现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问题。

  2.综合使用题目提供的信息、课堂学习或自主学习获得的知识、方法,提出比较必要的论据,论证和探究问题,得出合理的结论。

  3.能用顺畅的语言、清晰的层次、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二、考试范围

  第一部分经济生活

  (一)生活与消费

  1.货币

  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

  纸币

  信用卡

  外汇和汇率

  2.价格

  供求影响价格

  价值决定价格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

  价格变动对生活的影响

  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3.消费

  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消费类型

  影响消费行为的主要心理

  理智消费

  (二)生产、劳动与经营

  1.生产与经济制度

  生产与消费

  大力发展生产力

  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2.企业与劳动者

  我国法定的公司形式

  公司的组织机构

  企业的经营与发展

  企业兼并与企业破产

  劳动和就业

  依法维护劳动者权

  3.投资理财的选择

  储蓄存款

  存款利息及其计算

  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

  股票

  债券

  商业保险

  (三)收入与分配

  1.个人收入的分配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收入分配公平的制度保证和重要举措

  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2.财政与税收

  财政及其作用

  财政收入与支出

  税收及其种类

  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

  市场调节的优点和局限性

  市场秩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

  2.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3.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

  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作用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世界贸易组织的地位、作用和基本原则

  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第二部分政治生活

  (一)公民的政治生活

  1.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与特点

  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

  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性义务

  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2.我国公民政治参与

  选举制度及选举方式

  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多种方式与意义

  村民自治与城市居民自治及其意义

  公民的民主监督权

  公民民主监督的合法渠道

  负责地行使监督权利

  (二)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1.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政府的基本职能

  政府的宗旨和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2.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

  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和具体要求

  提高政府决策水平

  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3.我国政府的权威

  政府的权威及其体现

  政府权威的树立

  (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的法律地位与职权

  人民代表的产生与职责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我国的政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

  不断完善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

  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3.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政策

  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其优越性

  宗教政策

  (四)当代国际社会

  1.国际社会

  主权国家

  国际组织的分类和作用

  联合国的宗旨

  联合国及其会员国应遵循的原则

  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

  坚定地维护我国的利益

  2.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当今时代的主题

  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有效途径

  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

  第三部分文化生活

  (一)文化与生活

  1.文化与社会

  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文化的力量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文化与综合国力

  2.文化对人的影响

  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和特点

  文化塑造人生

  (二)文化传承与创新

  1.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

  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尊重文化多样性

  文化传播的途径

  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

  2.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传统文化的特点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3.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文化创新的意义

  文化创新的途径

  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

  (三)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1.中华文化

  中国各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核心

  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当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必要性

  (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走进文化生活

  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对文化生活的影响

  正确对待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2.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中华文化复兴的必然选择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3.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思想道德建设在发展文化中的地位

  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

  第四部分生活与哲学

  (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是什么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2.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基本派别

  哲学的基本问题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二)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1.世界的本质

  物质的概念

  自然界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认识和利用规律

  2.意识的本质和作用

  意识的起源

  意识的生理基础

  意识的内容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3.求索真理的历程

  实践及其特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三)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1.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系统优化的方法

  2.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发展的普遍性和实质

  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

  3.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辩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

  (四)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1.寻觅社会的真谛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2.实现人生价值

  价值与人的价值

  价值观及其导向作用

  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第五部分时事政治

  (一)年度间国内外重大时事(2015年4月至2016年3月)

  (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

  历史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一)获取和解读信息

  1.理解试题所提供的材料和答题要求。

  2.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3.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二)调动和运用知识

  1.辨别历史事实,做出历史解释。

  2.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

  3.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三)描述和阐释事物与人物

  1.客观叙述历史事物,概括历史人物的活动。

  2.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或评价历史人物。

  3.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历史运动的规律,并做出正确阐释。

  (四)论证和探讨问题

  1.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

  2.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

  3.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

  二、考试范围

  第一部分古代

  古代中国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西周的政治制度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二)古代中国的经济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手工业的发展

  3.商业的发展

  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海禁”政策

  (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宋明理学

  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四)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科技成就

  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3.文学成就

  4.京剧的产生和发展

  古代希腊、罗马

  (一)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雅典民主政治

  2.罗马法

  (二)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第二部分近代

  近代世界

  (一)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1.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2.启蒙运动

  (二)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新航路的开辟

  2.英国的殖民扩张

  3.工业革命

  (三)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1.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

  2.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3.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四)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2.巴黎公社

  (五)近代科学技术

  1.经典力学

  2.进化论

  3.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

  近代中国

  (一)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2.辛亥革命

  3.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4.新民主主义革命

  5.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二)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三)思想解放的潮流

  1.“睁眼看世界”和维新思想

  2.新文化运动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第三部分现代

  现代世界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

  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

  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1.凡尔赛体系

  2.华盛顿体系

  3.国际联盟、《非战公约》

  (三)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1.俄国十月革命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3.“斯大林模式”

  4.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四)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2.罗斯福新政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五)第二次世界大战

  1.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3.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4.联合国的建立及其作用

  (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2.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3.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3.世界贸易组织及中国的加入

  (八)现代科学技术

  1.相对论和量子论

  2.现代信息技术

  (九)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1.文学的主要成就

  2.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3.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4.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现代中国

  (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3.“文化大革命”

  4.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5.“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20世纪50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三)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3.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4.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四)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2.毛泽东思想

  3.邓小平理论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五)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1.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

  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3.教育事业的发展

  (六)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3.大众传媒的发展

  地理

  地理学科命题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一)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所谓地理信息,即地理试卷中的文字资料、图表、数据、画面、符号等。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过程,包含发现信息、判断信息的重要性程度、提取有效信息等思维过程。

  如何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可从三个方面理解:

  1.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地理信息,包括读取题目的要求和各种有关地理事物定性、定量的信息。

  2.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信息。

  3.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所获取的地理信息。

  (二)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

  1.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理与规律等知识,按题目要求作答。

  2.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相关地理信息。

  3.能够选择和运用中学相关学科的基本技能解决地理问题。

  4.能够运用地理基本技能。如地理坐标的判别,不同类型地理数据之间的转换,不同类型地理图表的填绘,地理数据和地理图表之间的转换,基本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等。

  (三)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1.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他表达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要点。

  2.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四)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1.能够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地理问题。

  2.能够提出必要的论据,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

  3.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与结果。

  4.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

  二、考试范围

  第一部分自然地理(地理Ⅰ)

  (一)宇宙中的地球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二)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地壳物质循环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大气受热过程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水循环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四)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第二部分人文地理(地理Ⅱ)

  (一)人口与城市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农业区位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三)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三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地理Ⅲ)

  (一)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区域地理学习的一般方法

  不同尺度区域(如大洲、地区、国家等)的主要地理特征

  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区域可持续发展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三)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教育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教育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教育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教育频道"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